雾雨小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查看: 196|回复: 6

校思台

[复制链接]

47

荣誉

7648

硬币

4724

回帖

版主

归宅部

发表于 2024-10-6 17:18| 字数 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最后的轻语 于 2025-1-11 21:44 编辑

Screenshot_20241006_171642.jpg


回炉重铸,日退一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荣誉

7648

硬币

4724

回帖

版主

归宅部

 楼主| 发表于 2024-10-6 22:37| 字数 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性是永恒而美好的,政治是肮脏而卑鄙的,国族仇恨有时显得狭隘,爱情却非常非常重要……”
回炉重铸,日退一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荣誉

7648

硬币

4724

回帖

版主

归宅部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08:55| 字数 19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最后的轻语 于 2024-10-7 08:58 编辑

人原本是拿来爱的,钱原本是拿来用的, 这个世界之所以会一团糟,是因为钱被拿来爱了,人被拿来用了,所以才有了过河拆桥,视钱如命,一切都变了味道。
可即便世事如此,你也不要颓废。因为真正的强大不是对抗,而是允许发生。
允许遗憾,愚蠢,丑恶,虚伪,允许世事无常,允许分道扬镳,允许付出没有回报。
当你允许这一切,你会逐渐变成一个柔软放松舒展的人。

回炉重铸,日退一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荣誉

7648

硬币

4724

回帖

版主

归宅部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13:33| 字数 87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最后的轻语 于 2024-10-7 13:38 编辑

修行人的二十种病气:
1.怯弱气 认为自己根浅慧薄,无力胜任大道。应发大愿,立大志而向上发心也。
2.孤僻气 生性孤僻,心量狭窄,不和合于大众。应放开心量,方便利济群生。
3.出头气 利用宗教出头,拉帮结派,而欲为人上人。应放下做头思想,归于无为。
4.神秘气 心怀计谋,不能直心而行,处处显示神秘踪影,应坦平无私而对大众。5.奇异气宣扬自己功高,悟境玄妙,处处当众显示自己,应归于平常,普通而不做作。
6.贪著气 以法住而享受人世间的名利供养,不知惜福,反而贪心不止,应放舍贪心,尽量节约,以培后福。
7.傲慢气 以学识道功执于心中,自以为高人一等,看不起他人,应平和而化人我之见,谦虚下怀,接纳众人之德行。
8.无知气 于道法无正知见,不明事理,终日随众打转,应警觉自心,省悟不昧,开发心智而得旨
9.世俗气 虽修心法,却全以世俗眼光来看问题,不能离欲,应超脱尘俗之累,一心向道,清净无为。
10.急进气 急功近利,过分执著用功,反使身心不平衡,应放下求得之心,而无心用功。
11. 懈怠气 不愿打坐观照,任其妄念纷飞,而不制止化转。
12.刚愎气 自以为悟道,不听他人善言,也不印证于明师,结果落在知见里,
13.不和气看到他人或他宗殊胜,即不服气,硬与人争辩高低,结果伤了和气,失去了心地法喜。
14.执病气 有障不去,有漏不消,自以为安心即可,不知总成病障而不得成就。
15.焦虑气 惧怕自己不开悟,顾虑修道时长,心中老是不安,应安心于法,一往直前,总有到家时日。
16.计较气 在师门中计较人我,分辨好坏,不能无心而行,应放下计较,平等无住,
17.不安气 无论在何处都不得安心,老是转换地方找法门,应从内心推究不安的原因,使自心安忍不动,随遇自在。
18.法行气太在意于执取,故应隐其通而使妙慧达道,自证而利人。
19.神通气 神通气 因定或法而通,虽为利益众生,而不知含藏,造成行人的向往与执取,故应隐其通而使妙慧达道,自证而利人。
20.成就气 道业成就而流露非凡的气质,使众人尊而敬之,于是影响凡俗,造成麻烦,应化去道气而归于平凡,无道可寻,点化无类。


[发帖际遇]: 弦之轻语 和悖以比谁更受,果然输掉了 4 硬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炉重铸,日退一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荣誉

7648

硬币

4724

回帖

版主

归宅部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2 15:00| 字数 2,2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学的修正运动,也许要从罗钦顺和王廷相说起。罗钦顺比王守仁大七岁,王廷相比王守仁小两岁,所以他们应该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他们的思想与其说是王学的修正,倒不如说是理学和心学的批判者。
他们师承理学,却不喜欢朱子理学的支离和僵化,他们不赞同“理在气先”,他们主张理气一体,而气才是一切的基础。
他们也不赞同“理”和“欲”的对立,他们认为正当的欲望是合理,并且,他们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治国应该富民的主张。
但他们也不喜欢阳明心学或湛若水心学的心性一体,他们认为“心即理”同佛教一样错误,道理是必须通过学习才能知道的,不可能仅仅通过先验的心就能得到。如果连“心即理”都不承认,自然不可能赞同整个的心学体系了。

这么跟你说吧,他们与其说是理学或心学的信徒,倒象是师承张载的气学,然后又综合了洛学以降的各家各派,包括理学,心学,浙学的内容,而形成了一个完全自足的“实学”体系。

是的,就是实学体系,他们是在理学和心学之外的,他们说,“崇朱者以讲论为真诠,守陆者以阐定为要轨,终身畔于圣人之学而不自知”。如果看哲学基础,他们基于气学,看主张,他们更象是事功派,他们说“惟实学可以经世”。

他们的大量注意力,都集中在实际的事务上,提出了种种社会改革措施,什么“重农本”,什么“劝耕桑”什么“抑豪”,什么“正租”,倒象是宋学初兴时期的那些哲学家,而又开了后来的经世致用派先河。这两个人,可以说是中晚明以降,理学和心学之外的第三条道路的代表者。

实学派之后,是东林党。东林党出道比较晚,那个时候理学已经不过是考试时的敲门砖罢了,民间倒是相信心学的多,而最多的,甚至还不是阳明心学,而是泰州学派。所以东林党批判最厉害的,自然是泰州学派,其次才是阳明心学。

于朱子理学么,他们只是稍带着批判一下。在东林党看来,泰州学派实在是闹得太不像话了。在他们看来,泰州学派把一切价值都给打破了,搞得道德沦丧,人心不古,物欲横流,享乐主义盛行。
看看李贽的那个弟子袁宏道都说了些什么吧?他居然公然说要“积财防老,积快乐防死”,要“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安,口极世间之谈”。
再看看泰州学派的那些传人,一个个的无父无君,弃国弃家,人生五伦,君臣父子夫妻长幼弃得干干净净,只留朋友一伦,有的甚至还出家。你干脆做和尚算了,还说自己是儒生,有落发出家,住在和尚庙的儒生么?你自己出家也就算了,居然还说孔子也是出家人,这像话么。他们甚至连起码的名节都不要,公然贿赂,不顾廉耻,还说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你让父母兄弟为你担骂名,你让列祖列宗蒙羞,对得起良心?

所以东林党对泰州学派,那是非常反感的,他们说李贽“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在他们看来,泰州学派否定道德的价值,主张私欲,否定人有持敬修行的必要,一切只要跟着感觉走就好了。而且他们还不读书,所谓“束书不观,空谈心性”,说的就是他们。
为什么“束书不观”呢?因为读书无用啊,要保持童心啊,书读得越多,头脑就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了啊,就不再是初心了啊,就有各种成见了啊,就不再是自己了啊,因为良知是内心先验的啊,因为心外无物啊。可他们也不想想,他们不读书,头脑是没有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可自己也产生不了思想,结果不过是不毛之地,杂草丛生罢了,有甚好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洪水猛兽呢?根子还是王守仁,都是王守仁那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惹的祸,因为无善无恶了,自然种种猖狂无忌,也就跟着来了。
还有王畿,居然一句还嫌不够,还弄了四句,还把“四无说”传遍南北。王畿你倒真是大嘴巴,心是无善无恶的心,意是无善无恶的意,知是无善无恶的知,物是无善无恶的物,那么一切坚持,一切坚守,都没有必要,是不是这样呢?你想过这样说的后果了么?

天泉证道时,你的老师叫你不要随便传播这句话,你记住了么?你大半生没有一天不讲学,说是怕老师的学说失传了,你觉得你真的是为你的老师好?你说你八十多岁了,不图别的,就是要传播师说,你把师说传这个样子,对得起老师么?
至于王守仁,你就不能不耍帅,非得说什么“无善无恶”?你这四个字,误了多少苍生你知道么?“无善无恶”,向哲学层面走,就变成了“空”,变成“空”就跟佛教差不离了,看上去很高大上,淡泊名利嘛,粪土王侯嘛,但你说说看,除了装逼还有毛线用?

最后除了“以仁义为桎梏,以礼法为土苴,以日用为缘尘,以操持为把捉,以随事省察为逐境,以讼悔迁改为轮迥,以下学上达为落阶级,以砥节砺行,独立不惧,为意气用事者矣”,还能剩下什么有用的东西么?
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向世俗层面走,那就变成了“混”,那就是个油子,是滑头哲学,是不知羞耻,无所不为,反正无善无恶么,所以一切的道德都成了虚伪,而一切的苟且,无耻,猖狂,自私,物欲,反倒是痛快人了。你说说看是不是这样的,他们是不是“以任情为率性,以随俗袭非为中庸,以阉然媚世为万物一体,以枉寻直尺为舍其身济天下,以委曲迁就为无可无不可,以猖狂无忌为不好名,以临难苟安为圣人无死地,以顽钝无耻为不动心者矣”?

可这个“无善无恶”一旦提出来了,你还真拿它没办法,你说它不对吧,它上通君子大道,高大上无比,可你不去管它吧,他可以投小人之私心,做什么坏事,都能拿它当借口,反正私欲是人的本性么,反正无善无恶么。就因为这四个字,多少守德君子,一生克制为善,到头来连个善名都落不下,还说你迂阔,而也是因为这四个字,多少无耻小人,一生放荡妄行,到头来一点事儿没有,还说是性情中人。
王阳明,你说说这四个字,还不够可怕么?如果他们说的是真的,那的确是够可怕的,那么,真的是这样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荣誉

7648

硬币

4724

回帖

版主

归宅部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9 20:53| 字数 1,597 | 显示全部楼层
《哲学发展的第3个转向——语言学的转向》

哲学的3个阶段

第1个阶段,本体论,世界是什么
第2个阶段,认识论,何以认识世界,一大堆哲学家都是认识论的。
第3个阶段,语言哲学,所以20世纪有一个转向,叫语言哲学的转向。

认识论转向语言哲学,就是,以前呢,我们都把它放在大脑内部,研究人的意识活动,研究人的观念。
那么,到了语言哲学呢,是研究语词,研究语言结构,最后贯穿到语言的使用。

语言的使用,在于我们的【语境】。
而语境,又跟我们的生活形式相关联。

所以,在语言哲学,又分为了3个阶段。

1.句法学阶段。
句法学,就是讲概念与概念,语词与语词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们有一个基本的思维方式,就是认为,世界的逻辑结构,就是我们语言的逻辑结构,
就是我们思想的逻辑结构。

所以,语言、思想和世界三个结构是同构的。
这个结构是可以用数理逻辑来表述的。

所以,这个阶段,就是逻辑原子主义。
或者叫数理逻辑阶段。

2.语义学阶段。
语义学阶段,对句法学阶段的突破,就是,它不再是研究概念和概念。
因为概念与概念关系的成立,它是可以空转的。
我可以用A概念无限地推演下去,或者说,有的复合的概念,你就没有辨别它的真假的能力了。

比如,金山,金子是对的,山是对的,但是金山是不存在的。
现实世界没有金山,也没有独角兽,也没有人头马。
所以,只考虑概念与概念,很容易陷入逻辑悖论。
但是,到了语义学阶段,它主要是探讨,概念和实际事物的关系。

它强调概念与实存的关系。
所以,它研究词与物的关系。

但是,词与物,词是固定的吗?它不是固定的。
我们经常会把名词当成形容词用。
比如说,“我是一个练武的”“奥那你很厉害,比少林寺还少林寺”,那“少林寺”的意义就发生了变化。
(比如,网络的许多梗,许多词的意义就发生了变化,已经不是本意了。“水”“菜”“狗”“鸡”...)

所以,仅仅研究概念和实存的关系,太僵化,太教条了。

所以,必须进入第3个阶段,语用学阶段。

3.语用学阶段。
语用,就是强调,我们的讲话,是在一定的语境中的。

我们经常会感觉,对方说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听不懂?
或者觉得对方说了一句话,莫名其妙。
为什么?
是因为没有【语境】。

他没有介绍这个事情的前因后果,
或者说,这个事情,不是你们在一起共同面对的。

所以,没有语境,人事实上是无法交流的。
所以你看,现在很多网络暴力,它是没有语境的。
或者,他按照自己的理解,就胡说八道。

所以,我们讲,要有语境,我们才能确定,一个人到底在讲什么,他的词汇的含义是什么。

然后,还有一个重要的,难道我们在语用里面,只是强调命题吗?强调真假吗?
我们用语言,大量的工作,不是用来做科学研究,
我们是【以言行事】

我们是要靠语言来做事情的。
比如,祈祷、命令、求助、威胁、感叹、抒情......我们语言的用途是非常多的。

所以,命题它是一种对事物表征关系。
我们大量的工作,是非表征关系的。

所以,对世界什么的理解,从大脑的内部,转向了【公共语言】。

前者是私人的,而后者是公共性的。
维特根斯坦说,“私人语言是不可能的。”

只要是语言,就一定是公共性的。
你一个人,是不可能独立做一套编码体系。
你可以试一下自己做一套编码体系,第二天就会忘了。编码体系往往要借助一个第三方的符号,而往往这个第三方的符号,要落实到我们的自然语言,用我们的自然语言来解释你的编码。

机器代码依赖于自然语言。
所有的语言都要依托于我们的自然语言,没有自然语言这种独立的语言,凭空做出来的语言是不可能的。

最重要的一点是,【私人语言一定是不存在的】

这就是为什么认识论,在哲学的第二个阶段,有很大的问题呢?
因为它只考虑大脑内部的意识活动,
而所有的意识活动,
某种意义上讲,统统都是私人的。

所以,它是主观的,它是一种心理主义。
它解决了主体性问题,但没有解决主体间性问题。

主体间性,就是公共生活,公共世界,【共识】

所以,
到了语言哲学,
就来开始解决主体间性。

而且,
一直到语用学阶段,
才得到一种更圆满、更合理的解释。
回炉重铸,日退一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荣誉

7648

硬币

4724

回帖

版主

归宅部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3 16:53| 字数 96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借助5类伦理学解决人的3种关系》

其实我们人之为人,要解决3种关系。

1.人和世界的关系。这个现在是自然科学去解决了。
2.人与自我的关系。
3.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自我的关系,一定程度上,等同于人与人的关系。
其实,我们在看待自我,是在用他者的眼光来检讨自己的。

所以,【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会始终伴随人的一生,对于普通人来说,学哲学的根本,是要落实到【伦理学】上面。

伦理学有5类。

1.【元伦理学】
主要从语言的角度,词汇的角度,比如什么是好,什么是善,这个词是怎么定义的?
它是站在伦理学的内容之外的。比如,慷慨是好,勇敢是好......
这个叫元伦理学,它是研究语言和伦理学的判断形式。
元伦理学是属于语言哲学的一部分。

2.【描述伦理学】
类似于民间采风。到原始部落,到乡村,到不同的地方看看每一个地方的不同的风俗、伦理习惯。
这是一种描述的。
它不做判断。
不说哪儿个好,哪儿个坏,只是把它展现出来。

3.【规范伦理学】则有3种。

3.1义务论伦理学。
就是讲你的动机,你的责任,你的义务。

3.2德性论伦理学。
就是讲每个人都是有天生的目的。比如,老鼠生来会打洞,就是老鼠的德性。
《中庸》“天命之谓性”,人的性命学说,包括心学,其实都是德性论的思维方式。

3.3功利主义伦理学。
就是从后果出发。
就是说,判断一个人的言行好不好,是从他造成的后果来看。

4.【价值论伦理学】
就是讲我们树立什么价值。
我们判断价值的标准是什么?尼采说“要重估一切价值”,重估一切价值,就是把所有价值统统扔到一边,搁置,有待重新评估。那么树立了什么价值呢?他树立了“权利意志”的价值。我就是我价值的根源。
这是一种价值论学说。

而它对功利主义也有一些评判,比如功利主义是不是只讲数量法则呢?
“多数人最大的利益”,这是多数人法则。
那么多数人之间有没有利益的高低呢?讲不讲质量法则呢?

5.【交往伦理学】
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强调共同体的共识和规范。
强调我们所有的伦理学的规范,都是历史文化的长河所积淀出的精华。
这种伦理学,既有它非绝对性的一面(因为历史在变化),比如我们现在看待一些历史人物秦始皇曹操等已经不是绝对负面的评价。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的价值观念,会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

那么,在不同的社区里面,你的价值观念就会不同。
所以,伦理学要基于它的交往,就是它所涉及的【共同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雾雨小镇狼人村

GMT+8, 2025-9-17 11:41 , Processed in 0.053652 second(s), 1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