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这个概念(Die Morderne)最初出现在丹麦批评家格奥尔格·勃兰兑斯1883年发表的一系列论文的标题——《现代突破的人们》中。
1888年勃兰兑斯发表题为《德国最新文学潮流和现代原则》一文,就“现代”进行了阐释,这个词语才得到广泛的传播。
这一年尼加拉瓜的罗宾·达里奥提出“现代主义”(Modernism)概念,他主要指在法国唯美主义诗人戈蒂耶影响下的西属拉美作品,与今天讲的“现代主义”不是一回事。
严格的现代主义文学概念的出现是1910年以后得事,厨川白村1912年发表《近代文学十讲》,书中还没有出现“现代”一词。
对现代主义概念达成共识看来至少可以推迟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
其实,直到今天,欧美各国对这个概念也不是整齐划一的。英美多用“现代派”、“现代主义”、法国多用“先锋派”、“先锋主义”,意大利则多用“颓废派”、“颓废主义”。
对现代主义的起点,目前学术界分歧很大,最早的上限有人定在1850年,最晚的可以推至1915年。
仅就大多数而言,把梅特林克、纪德、霍普特曼、叶芝、里尔克、瓦雷里等为代表的后期象征主义作为现代主义的开端是比较一致的看法。
其时间是1890年以后,厨川白村定义的“新浪漫主义”主要指的是自然主义以后出现的英国的拉斐尔前派、唯美主义和前期象征主义(以魏尔伦、马拉美为代表)。
在沈起予眼里:新浪漫主义是作为一个宽泛的概念被介绍进中国文坛的,它在文学倾向上是对自然主义的反拨,在理论基础上倚重于弗洛伊德主义、神秘主义和享乐主义。
可见,“新浪漫主义”的范围实在很漠然、似乎凡是代表世纪末的、主观的、颓废的、享乐的、神秘的精神等东西都可以放进去。
一方面将其内容分析起来,也是十人十色。有的特别从事于心理解剖;有的特别用“象征”来讴歌“神秘”;有的则极端地以“热情”为主;有的则从事于“唯美”的主张。
除了厨川白村以外,当时的西方理论家,如德国的巴特尔(Adolf Bartels)甚至认为"新浪漫主义派就是一切颓废文艺之总称”
他说“自然主义欠缺诗情画意,亦未曾顾及‘心灵’方面。针对这两点引起的反动即为象征主义。降至后来,遂被称为‘新浪漫派’。”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