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5-3-4 17:34| 字数 3,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星问》歌词解析(专栏版)
(又名:《天知道这歌为了黑白洛的二元对立统一藏了多少成对的玩意》《科普弹幕君能为我们考据党做一辈子歌词典故解析吗我什么都会做的!》)
天地合而万物皆生
出自《荀子》,“天地和而万物生”“天”和地对应二元,成为全曲第一个二元对应的意象(对,后方有一大堆同样二元对应又统一的意象)
我生分九野 以正四方象观
星宿分野指古人将天象的二十八宿和地上的诸侯国或州郡相对应,这里“九野”既可能是九州分野的实指,也可能是“九”为虚指数量之多。因为我国古代的星宿分野大多为十二分野,以九州分野并不常见。(或可能为一语双关之虚实二元对应)四方象观,即四象,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七个星宿。
察宇宙晨昏去复始元
根据科普弹幕君查询资料显示,此处出自《淮南子·天文训》“天维建元,常以寅始起,右徙一岁而移,十二岁而大周天,终而复始。”由此也印证下一句中天南之星可能为木星,其几乎整年都在天空南方,并且因为其公转周期很接近12年,在古代也称为“岁星”。
煌煌瞻河汉 晢晢欲浮天南
晢,意为光亮,亮光;晢晢,光亮的样子。《诗经 陈风 东门之杨》“昏以为期,明星晢晢”。在此处应该指明亮的星星照亮天空的样子。结合“河汉”即银河多在夏季夜空更易观测之线索,此处并不认为其为金星(金星多出现于东方或西方天空,在南方出现的频率并不高),而可能是木星,此星在接下来的歌词中有出现,并可以与其他意象形成本曲中贯穿始终的“二元对应”关系。
不曾败明月出云端
此句不难理解,因为金星在夜空中亮度仅次于月球,即使靠近月球时也能轻易辨认,所以也有说法据此认为前两句所指为金星。木星虽然亮度不及金星,观测中更容易受到月光影响,其作为夜空亮度第三的天体,绝大多数情况下也能清晰可见。由此个人坚持木星观点。
趋吉避凶顽 消灾解厄之难
据《史记 天官书》记载,司马迁认为,木星代表五行之木,掌管生命及生长,因此木星被作为福星,与歌词后面提到的凶星“太岁”形成二元对应。
授我以天人居位上善
(感谢弹幕科普君帮我偷懒)天人出自《庄子·天下》:“不离於宗,谓之天人。”《尚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煞见祸绝断 令风雨也同甘
“煞见祸绝”,出自风水学中的《拨砂诀》,其用于风水学中的“消砂”,目的在于减少“凶砂”,增加“吉砂”,在风水学中即在不改变客观位置吉凶的前提下通过改变排布趋吉避凶之意
佑尔国泰惠泽民安
这天地万般 势必与我久周旋
择天命降下凡 破尘寰 长虹竟贯
长虹贯日,为古代天象。《战国策 魏策四》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用于形容壮烈或精诚的义举,也象征重大事件的发生。此处应该指人间借天上发生特殊天象的名义一次次发生翻覆巨变,由此引出本曲重要的“天人二元”这一关系。
原大道虚盈不敌人心 覆反
(这一段先感谢科普弹幕君帮忙减少工作量了)
乘舟而惑者 大海漫无疆
《淮南子·齐俗训》:“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斗极则寤矣。”又东晋法显《历游天竺记传》:“大海弥漫无边,不识东西,唯望日月星宿而进。”
青天难再上何处归乡
李白《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归乡”可能也来自此篇“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迷乎云梦者 必指往南方
语出《抱朴子》“夫群迷乎云梦者,必须指南以知道”
不识西东与之共夜航
见此段首句(偷个懒不复制了喵)
我身虽渺茫 暗迹无彷徨
伏波渡海唯见千秋百代俯仰
“伏波”为古代将领称号,此处很可能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他率兵南征收复交趾过程中,品德很受岭南百姓爱戴,以至于今天在广东广西等地沿海仍存在将他视为“海神”的伏波信仰,北部湾等地渔民和航海者常祈求伏波将军保佑平安。
知地为智 知天圣
出自《周髀算经》“知地者智,知天者圣。”
从此牵星引路祝浩汤
牵星术,我国古代航海中重要的导航技术,通过测量北极星高度角确定船舶纬度,在郑和下西洋中广泛应用。歌曲PV中也出现了牵星版(由12块大小不一的木板组成)
(做下半部分解读之前也先给科普弹幕君磕一个,确实省了太多功夫了)
料兵家常验 则太史多行占
我算世间到底不容圆
圆,此处意为完备,周全。即意为世事难以圆满。
浑天空垂影 司苍天无可探
浑天,我国古代天文学说,认为大地是一个球体,如鸡蛋黄一样漂浮于宇宙中。司,此处意为观察。《山海经 大荒西经》有“司日月之长短”,也可同“伺”,解释为探查。
看造化不停永循环
故择日拜坛 纵横无常灾患
上半句出自卢从愿《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诗中指唐玄宗派张说巡查边境五城防务前登坛祭祀后顺应天意持节出征。在此处结合下半句及下句来看,此处人的行为和结果可能和原诗恰恰相反,因为不顺应自然而引发了“灾患”和上天的“谓不慈不仁不详”。此句同样反映了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
谓我不慈不仁不祥言
语出《墨子·天志》,是墨子对天理“欲义而恶不义”的哲学观念,也可以看作“天”影响人类的关系。
叫荧惑争权 太上明堂皆灭
荧惑,即火星。在古代,火星在特定位置的出现常作为战争的预兆。《史记 天官书》载“越之亡,荧惑守南斗”。又有“荧惑守心”的典故,被认为是预示重大灾难的天象。南斗六星在星宿分野中对应吴越地区,同时在下文还会提到歌词中南斗与北斗存在的二元对应。
龙头尽倾泻化杀烟
龙头在这里可能有双关,既有天象中“龙抬头”,即东方苍龙七宿中角宿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从东方升起的天文现象的含义,“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这一时间点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于春耕时节来临的朴素认识。同时“龙头”也可能代表尊贵和皇权。在这里或指春耕时间的天灾,也可能指封建王朝后期因为统治者暴虐无道带来人祸。二者正巧形成二元对应,而同时又巧妙将人事与龙抬头天象二元对应。
这天地万般 如何与我久周旋
择天命已回还 望大千 无穷星汉
原日月亘古不为人心 策反
七月流火降 九月授衣裳
出自《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农历七月后大火星(心宿二)逐渐偏西下沉,故称“流火”,代表天气转凉。
既顺天应时自然回响
既春种夏长 托秋收冬藏
语出《鬼谷子·持枢》“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也是人与自然的对应关系。
璇玑玉衡下祸福同掌
璇玑玉衡,分别指天璇、天玑、玉衡三颗星,分别为北斗七星第2,3,5颗。(璇玑也指北斗成斗形的四颗星,按此则应指北斗七星中五颗)天璇象征时间,常用于比喻时间永恒不变,而天玑和玉衡则象征天地的秩序与公正,常比喻社会的稳定秩序,和谐公正。此处三颗星也恰好形成自然法则与人世的二元对应。而同时我们知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北极星,北极星在古代又名紫微星,为天帝的居所。而歌词下文提到的“帝子”即天子的居所则位于南斗的第五、六星。此处与下方既有南斗与北斗的二元对应,这两个意象又可以解读为天帝(神)与天子(人)的对应。此句也因北斗意象和天帝的相关性同时含有了星辰下的人类或天帝代表的自然法则之下的众生在同样的自然规律下同呼吸共命运的两个含义。
太岁佐阴阳 结历记风霜
太岁,即与前述木星相二元对应的凶星,古人在长期天文观测中发现木星公转周期并不等于12年而有一定误差,便构想了一颗与木星相对的“太岁”星,同时也与木星阴阳互补。
天垂万象唯见 千秋百代未央
星移斗转 本不为
古今更易人事而存亡
览人心气象 破怪奇虚妄
虚妄,不着边际之物,《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盛衰终回转各自相傍
非帝子所向 毋明曜尊王
在歌词上文解读中提到,“帝子”即天子,在星象中是南斗第五、六星的象征,关于与之相关的二元对立,详见“璇玑玉衡下祸福同享”一句解析。
又有屈原《九歌 湘夫人》中“帝子降兮北渚”,若按此则应指代湘夫人,下句“尊王”则应指湘君,原作是战国末期楚国百姓祭祀湘水女神的诗歌,借神明的爱情表达了对人间美好爱情的向往,也表现了楚国百姓与自然的和谐,同样可以解读出人与神,人与自然的二元对应。
两种解读均符合歌曲主题且能自洽,故全部列出。
谴富贵有尽寿命不昌
听后世欺罔 咨嗟安可长
咨嗟,意为赞叹,叹息。在这里应该指空谈。
枯荣有数唯见 千秋百代辉煌
“枯荣有数”出自沈复《浮生六记》“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此书描写对象即为作者和妻子追求布衣蔬食从事艺术的生活到二人理想破灭的过程。虽然结局并不美好,此作品思想同样属于本曲反复提及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范畴
天行有常 本不为
古今更易人事而存亡
出自《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人相分”的观点,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曲外一些有意思的因素:除了歌词内提及的,天象与天象,天象与人间,天象与自然,人间与自然的各组二元关系,如果站在作为听者的我们的角度,我们自然还能看到黑白两个天依同样的二元统一关系,而如果打破一下第四面墙,作为虚拟歌手的天依为真实的世界歌唱人类世界和天象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样的一层虚拟和现实,又何尝不是另一个维度的二元统一呢? |
|